作者在 即刻 - 小红书 - 字节的 8 年职业经历。
只有登录用户才可以评论
嘿,朋友们!今天来跟大家唠唠我这八年多的工作经历,那可真是酸甜苦辣啥味儿都有,就跟吃了个五味杂陈的“职场大杂烩”似的。我从一个啥都不懂的实习生,一路摸爬滚打,换了好几家公司,也算是见证了不少互联网行业的风云变幻,这会儿正好也到了三十岁这个“而立”之年,就当是给自己也给大伙儿做个参考,看看这些年都在职场这趟“过山车”上经历了啥。
话说2017年,我还在大学里啃书本呢,不过已经有点坐不住了,想着趁课余时间找点事儿干。当时给一家美国的在线教育公司远程实习,那公司可牛了,好多美国大厂的工程师都参与过,技术那叫一个先进,这就好比刚学走路的小孩突然被塞进了一辆“豪华跑车”,虽然一开始手忙脚乱,但也算是给我的技术生涯开了个好头。
后来,我偶然发现了“即刻”这个App,觉得挺有意思,就心血来潮投了简历。那时候我哪懂啥叫校招、实习季节啊,纯粹就是想出去闯荡闯荡。结果呢,我居然还通过面试了,从杭州跑上海去实习,而且还是全职的那种。为啥呢?因为我当时傻乎乎的,不知道实习还能不全勤,还觉得实习就得跟正式员工一样拼命干,就这么懵懵懂懂开始了我的实习生涯。
在即刻的第一段实习,我主要干的是基础设施的活儿。那时候公司刚从一个叫rancher的东西迁移到Kubernetes上,基础设施啥都没有,我就像个“开荒者”,哪儿需要就去哪儿。大家捞日志不方便,我就搭个日志平台;服务配置写在代码里不方便,我就搞个配置中心;公司内部没鉴权管理,我就搞个鉴权中心;大家发布服务太麻烦,我就搭个部署平台。这些事儿在大公司可能得花几年时间、上百人团队去弄,我倒好,一年半时间就全搞定,还优化了好几波。那时候的我,可真是“初生牛犊不怕虎”,啥事儿都敢接,啥事儿都能干,虽然现在想想,那些系统都不算啥高大上,但对我这个实习生来说,那可真是“开挂”般的存在。
2018年10月,我离开即刻,加入了Dashbase这家美国的创业公司,想着能去搞搞日志搜索引擎的核心开发,结果呢,现实给了我一巴掌。大部分时间都在干2B的对接和问题排查,核心代码连碰都不能碰,再加上一些私人原因,我很快就离开了,又回到了即刻。不过,这家公司后来被Cisco收购了,也算是个不错的结局吧。
回到即刻后,我接着干老本行,还搞了一些新的中台系统。可好景不长,2019年7月,即刻因为一些原因被勒令关停。我呢,成了那个亲手关停域名解析的人,心里五味杂陈。关停前,我还偷偷在Kibana上导出了活跃用户的地图,保存在iCloud里,算是留了个纪念。一年后,即刻又恢复了,但已经物是人非,我甚至还短暂地当过产品Owner,搞了个健身自律App,结果自然是失败告终。这段经历虽然失败,但也让我明白自己到底适合干啥,2020年9月,我裸辞了一段时间,决定沉下心来,好好钻研技术。
2020年11月,我加入了小红书的基础架构组。那时候的小红书,三四千人,不算大也不算小,正好是个能发挥的地方。我参与了不少框架和组件的设计实现,还维护着公司最核心的Go网关系统,工作热情那叫一个高。我先后搞了服务发现、流量调度、中间件连接池、RPC框架,感觉又回到了当初在即刻那种“开挂”的状态。不过,小红书的Go生态太小,对接来对接去就那么几个组,我这心里就有点痒痒,想着去更大的舞台试试,于是2021年6月,我加入了字节跳动,继续搞RPC框架。
在字节跳动,情况可就不一样了。公司的RPC框架已经搭好了基本骨架,我接手的时候,能做的事儿就没那么“自由”了。一开始,我做了一些性能压测的工作,后来就一头扎进了性能优化里。早期的时候,这工作还挺有意思,就跟“挖宝”似的,每天盯着代码、火焰图找优化点,优化完了再压测看效果。可时间一长,问题就来了。上面越来越关注优化的收益,而不是优化本身,这可就让我头疼了。我们这框架上万个微服务在用,要统计每个业务升级框架的收益,那简直是Mission Impossible。有时候,你啥也不干,机器性能好点,收益都能有那么一丢丢。再后来,上面要的收益变成了服务缩容的CPU核数,这就更让我无语了。不过,这段时间的工作,也让我对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,大公司的好处就是能有更多时间去琢磨、研究问题。
除了性能优化,我还帮各种业务排查线上问题。这活儿虽然琐碎,还常常得晚上加班,但也让我有机会跟更多的人打交道,见识了职场的“众生相”。这一来二去,我对职场里的那些事儿也看开了,什么大公司光环、高职级领导、绩效游戏,全都是浮云。很多人被这些东西折腾得失去了自我,其实呢,工作不就是拿一份工资嘛,奖金啥的,有固然好,没有也罢。但管理层可不这么想,他们就靠这些来“拿捏”你。我越想越觉得没意思,这工作,图啥呢?
在字节跳动的最后一年,我感觉已经没啥新东西可学了。国内的就业环境越来越差,工作环境也跟着变味儿,大家的脾气和心态都越来越差。2025年初,公司还出了个针对新加坡员工的奇葩政策,这下我可坐不住了,是时候换个环境了。于是,我结束了这段最长的工作经历,开始新的旅程。
回想起这八年多的工作,虽说有点磕磕碰碰,但运气还算不错,遇到了不少好老板,也积累了不少项目经验和人脉。有些事儿虽然赚钱不多,但干得开心;有些事儿干着难受,但钱还不错。现在想想,最怀念的还是当初那个不在乎工资、不在乎加班、不在乎别人看法的实习生我。那时候我一无所有,但其实拥有的最多,有无限的可能,有对技术的纯粹热爱,有对未来的憧憬。
现在,我三十岁了,也更清楚自己想要啥了。找新工作的时候,就像做选择题,要在工资、工作时间、工作内容和个人收获之间找平衡。不过,说到底,我还是希望能在职场这条路上,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位置,既能发挥自己的技术专长,又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热爱。就像当初那个实习生一样,虽然一无所有,但拥有的最多。
朋友们,职场这趟“过山车”可真是刺激又复杂,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,但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路,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希望我的这些经历能给你们一点点启发,也祝大家都能在职场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!
文章回顾了作者在移动互联快速发展的8年间,积累的四家不同规模公司的职业经验。作者从最初的在线教育公司实习开始,逐步积累了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方面的经验,之后进入了小的创业公司和更大的独角兽企业工作。在即刻和Dashbase的经历尤为关键,前者让他在创业公司中积累了丰富的系统开发经验,后者虽然受限于国籍问题,却被CISCO收购,间接证明了公司实力。最终,作者回到即刻,主导了重要系统的搭建和运维,并经历了公司的关停。
作者的职业生涯始于2017年3月加入即刻实习,当时他在大三期间利用课间时间远程实习赚外快。经过选拔,作者成为即刻五天一周的实习生。在即刻,作者主要负责基础设施的搭建和运维工作,例如开发日志平台、配置中心和鉴权中心等。这几个月的经历让他迅速成长,积累了资深工程师才有的工作经验。尽管当时作者觉得这些任务过于基础,但在随后的职业生涯中,这些系统设计经验却成了宝贵的财富。
2018年10月,作者加入专注于日志搜索引擎的创业公司Dashbase,期望能参与引擎的核心部分开发,但发现实际工作主要集中在2B对接及问题排查,而核心代码因国籍限制难以接近。部分私人原因促使作者短期内回到了即刻,这次回到即刻后,作者继续保持基础设施工作的角色,直至2019年7月即刻因故被勒令关停。在此次事件结束时,作者确实执行了关闭命令,但他依然为离职过程中未能尽全力推动公司发展感到遗憾。
即刻的关停后,公司环境发生了变化。尽管即刻最终恢复运作,但公司目标已在变化,作者也不再适合。最终在新加坡,作者意识到自己在即刻积累的经验是当前工作的重要基础,许多基本技能都是因当时经历形成。此次转战新公司,作者仍然保持在基础软件领域得的诸多经验,但同时也必须不断学习新技能以适应不同职位的变化。
文章中最早的工作经历是什么时候?
作者为何选择加入即刻而不是继续留在其他地方?
即刻公司的shutdown对作者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?
作者在Dashbase工作期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?
我的八年职场“修行”记
嘿,朋友们!今天来跟大家唠唠我这八年多的工作经历,那可真是酸甜苦辣啥味儿都有,就跟吃了个五味杂陈的“职场大杂烩”似的。我从一个啥都不懂的实习生,一路摸爬滚打,换了好几家公司,也算是见证了不少互联网行业的风云变幻,这会儿正好也到了三十岁这个“而立”之年,就当是给自己也给大伙儿做个参考,看看这些年都在职场这趟“过山车”上经历了啥。
一、初入江湖:误打误撞的“实习小白”
话说2017年,我还在大学里啃书本呢,不过已经有点坐不住了,想着趁课余时间找点事儿干。当时给一家美国的在线教育公司远程实习,那公司可牛了,好多美国大厂的工程师都参与过,技术那叫一个先进,这就好比刚学走路的小孩突然被塞进了一辆“豪华跑车”,虽然一开始手忙脚乱,但也算是给我的技术生涯开了个好头。
后来,我偶然发现了“即刻”这个App,觉得挺有意思,就心血来潮投了简历。那时候我哪懂啥叫校招、实习季节啊,纯粹就是想出去闯荡闯荡。结果呢,我居然还通过面试了,从杭州跑上海去实习,而且还是全职的那种。为啥呢?因为我当时傻乎乎的,不知道实习还能不全勤,还觉得实习就得跟正式员工一样拼命干,就这么懵懵懂懂开始了我的实习生涯。
在即刻的第一段实习,我主要干的是基础设施的活儿。那时候公司刚从一个叫rancher的东西迁移到Kubernetes上,基础设施啥都没有,我就像个“开荒者”,哪儿需要就去哪儿。大家捞日志不方便,我就搭个日志平台;服务配置写在代码里不方便,我就搞个配置中心;公司内部没鉴权管理,我就搞个鉴权中心;大家发布服务太麻烦,我就搭个部署平台。这些事儿在大公司可能得花几年时间、上百人团队去弄,我倒好,一年半时间就全搞定,还优化了好几波。那时候的我,可真是“初生牛犊不怕虎”,啥事儿都敢接,啥事儿都能干,虽然现在想想,那些系统都不算啥高大上,但对我这个实习生来说,那可真是“开挂”般的存在。
二、小试牛刀:创业公司的“摸爬滚打”
2018年10月,我离开即刻,加入了Dashbase这家美国的创业公司,想着能去搞搞日志搜索引擎的核心开发,结果呢,现实给了我一巴掌。大部分时间都在干2B的对接和问题排查,核心代码连碰都不能碰,再加上一些私人原因,我很快就离开了,又回到了即刻。不过,这家公司后来被Cisco收购了,也算是个不错的结局吧。
回到即刻后,我接着干老本行,还搞了一些新的中台系统。可好景不长,2019年7月,即刻因为一些原因被勒令关停。我呢,成了那个亲手关停域名解析的人,心里五味杂陈。关停前,我还偷偷在Kibana上导出了活跃用户的地图,保存在iCloud里,算是留了个纪念。一年后,即刻又恢复了,但已经物是人非,我甚至还短暂地当过产品Owner,搞了个健身自律App,结果自然是失败告终。这段经历虽然失败,但也让我明白自己到底适合干啥,2020年9月,我裸辞了一段时间,决定沉下心来,好好钻研技术。
三、再出发:大公司的“技术深潜”
2020年11月,我加入了小红书的基础架构组。那时候的小红书,三四千人,不算大也不算小,正好是个能发挥的地方。我参与了不少框架和组件的设计实现,还维护着公司最核心的Go网关系统,工作热情那叫一个高。我先后搞了服务发现、流量调度、中间件连接池、RPC框架,感觉又回到了当初在即刻那种“开挂”的状态。不过,小红书的Go生态太小,对接来对接去就那么几个组,我这心里就有点痒痒,想着去更大的舞台试试,于是2021年6月,我加入了字节跳动,继续搞RPC框架。
在字节跳动,情况可就不一样了。公司的RPC框架已经搭好了基本骨架,我接手的时候,能做的事儿就没那么“自由”了。一开始,我做了一些性能压测的工作,后来就一头扎进了性能优化里。早期的时候,这工作还挺有意思,就跟“挖宝”似的,每天盯着代码、火焰图找优化点,优化完了再压测看效果。可时间一长,问题就来了。上面越来越关注优化的收益,而不是优化本身,这可就让我头疼了。我们这框架上万个微服务在用,要统计每个业务升级框架的收益,那简直是Mission Impossible。有时候,你啥也不干,机器性能好点,收益都能有那么一丢丢。再后来,上面要的收益变成了服务缩容的CPU核数,这就更让我无语了。不过,这段时间的工作,也让我对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,大公司的好处就是能有更多时间去琢磨、研究问题。
除了性能优化,我还帮各种业务排查线上问题。这活儿虽然琐碎,还常常得晚上加班,但也让我有机会跟更多的人打交道,见识了职场的“众生相”。这一来二去,我对职场里的那些事儿也看开了,什么大公司光环、高职级领导、绩效游戏,全都是浮云。很多人被这些东西折腾得失去了自我,其实呢,工作不就是拿一份工资嘛,奖金啥的,有固然好,没有也罢。但管理层可不这么想,他们就靠这些来“拿捏”你。我越想越觉得没意思,这工作,图啥呢?
四、回归初心:三十而立的“职场感悟”
在字节跳动的最后一年,我感觉已经没啥新东西可学了。国内的就业环境越来越差,工作环境也跟着变味儿,大家的脾气和心态都越来越差。2025年初,公司还出了个针对新加坡员工的奇葩政策,这下我可坐不住了,是时候换个环境了。于是,我结束了这段最长的工作经历,开始新的旅程。
回想起这八年多的工作,虽说有点磕磕碰碰,但运气还算不错,遇到了不少好老板,也积累了不少项目经验和人脉。有些事儿虽然赚钱不多,但干得开心;有些事儿干着难受,但钱还不错。现在想想,最怀念的还是当初那个不在乎工资、不在乎加班、不在乎别人看法的实习生我。那时候我一无所有,但其实拥有的最多,有无限的可能,有对技术的纯粹热爱,有对未来的憧憬。
现在,我三十岁了,也更清楚自己想要啥了。找新工作的时候,就像做选择题,要在工资、工作时间、工作内容和个人收获之间找平衡。不过,说到底,我还是希望能在职场这条路上,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位置,既能发挥自己的技术专长,又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热爱。就像当初那个实习生一样,虽然一无所有,但拥有的最多。
朋友们,职场这趟“过山车”可真是刺激又复杂,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,但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路,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希望我的这些经历能给你们一点点启发,也祝大家都能在职场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!
摘要
文章回顾了作者在移动互联快速发展的8年间,积累的四家不同规模公司的职业经验。作者从最初的在线教育公司实习开始,逐步积累了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方面的经验,之后进入了小的创业公司和更大的独角兽企业工作。在即刻和Dashbase的经历尤为关键,前者让他在创业公司中积累了丰富的系统开发经验,后者虽然受限于国籍问题,却被CISCO收购,间接证明了公司实力。最终,作者回到即刻,主导了重要系统的搭建和运维,并经历了公司的关停。
内容精简
职业生涯的起步与早期经历
作者的职业生涯始于2017年3月加入即刻实习,当时他在大三期间利用课间时间远程实习赚外快。经过选拔,作者成为即刻五天一周的实习生。在即刻,作者主要负责基础设施的搭建和运维工作,例如开发日志平台、配置中心和鉴权中心等。这几个月的经历让他迅速成长,积累了资深工程师才有的工作经验。尽管当时作者觉得这些任务过于基础,但在随后的职业生涯中,这些系统设计经验却成了宝贵的财富。
转战新公司及重返即刻
2018年10月,作者加入专注于日志搜索引擎的创业公司Dashbase,期望能参与引擎的核心部分开发,但发现实际工作主要集中在2B对接及问题排查,而核心代码因国籍限制难以接近。部分私人原因促使作者短期内回到了即刻,这次回到即刻后,作者继续保持基础设施工作的角色,直至2019年7月即刻因故被勒令关停。在此次事件结束时,作者确实执行了关闭命令,但他依然为离职过程中未能尽全力推动公司发展感到遗憾。
关停后的新阶段与反思
即刻的关停后,公司环境发生了变化。尽管即刻最终恢复运作,但公司目标已在变化,作者也不再适合。最终在新加坡,作者意识到自己在即刻积累的经验是当前工作的重要基础,许多基本技能都是因当时经历形成。此次转战新公司,作者仍然保持在基础软件领域得的诸多经验,但同时也必须不断学习新技能以适应不同职位的变化。
问答
文章中最早的工作经历是什么时候?
作者为何选择加入即刻而不是继续留在其他地方?
即刻公司的shutdown对作者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?
作者在Dashbase工作期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