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有登录用户才可以评论
10月10日,罗永浩的新节目《罗永浩的十字路口》,邀请了嘉宾"影视飓风"创始人 Tim(潘天鸿)。
他们进行了一场对谈,Tim 从头部 UP 主的角度,分享自己对视频行业怎么看,有意思的内容非常多。
他们谈了三个小时,谈得非常深入尽兴,整理成文字稿有六、七万字。想看全文的同学,自己网上找,也可以下载字幕文件或者 AI 转录。
下面是我的摘录,尽量囊括那些我觉得有意思的点。下面主要是 Tim 的叙述,也包括一些罗永浩的话,出于篇幅和阅读流畅性的考虑,就不一一注明了。
1、
短视频的传播能力比长视频强很多。
人的本性就是追求更高的信息密度,更容易接受短视频。但是只追求传播能力,最终就是博眼球,表达就会极端化。
这两年我们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,做视频封面也只能跟着极端起来,不然别人根本不会点进来。那我直接输给营销号了,我都不用看里面内容,我就输给他了。那怎么办?
标题党这件事儿变得史无前例的重要。
2、
这两年视频的响度比十年前响了超级多。所有人都在偷偷把音量往上拉一点,音乐再往上拉一点。所以导致所有视频平台大家都在比谁叫得更响,这个响度比10年前要响了很多很多。
所有的平台都在疯狂的竞争电平(音量),因为你第一秒就要让他感受刺激。
3、
现在手机有 HDR,就是屏幕变亮的这个功能,本来是为了看视频体验更好,但现在所有的广告都开始用,HDR 会特别亮。
有一瞬间你会感觉你刷到朋友圈里面某个东西会特别亮,或者看到一个平台上面特别亮。这是因为厂商开始用 HDR 广告抢你的注意力。
我的手机亮度本来是合理的,偶尔刷到一个 HDR 片子的时候,闪光让眼睛就特别疼。但是这件事可能会导致大家都使劲 HDR,该上不该上都上,最后就全是刺激眼睛的东西。
4、
还有一个例子,摇一摇跳转广告,这我觉得超级逆天。张衡都不用发明地动仪了,我在桌上放8台手机,哪边打开广告了,哪边地震。
这就是网络的表达极端化的结果。因为博眼球的一方最终会胜利,所以各方都想尽一切办法赶上。
5、
在五年以前,我认为互联网在乎精英式表达,就是特别漂亮的置景,以及你讲话要侃侃而谈,给人一种精英高高在上的感觉。
但是这两年,我明显感觉做内容你必须要接地气的平视化表达。就比如说,拍 vlog 我就是直接拿着相机拍我自己,大家已经开始拒绝精英式高密度表达,接受平视的表达。
6、
互联网起来之后,越来越产生了大量的碎片化内容。以前是有碎片化,也有大部头的内容,但现在读者越来越满足于那种即时的兴奋。
现在超短的视频火到大家可以一晚上刷6个小时,我也有一点不安的感觉。年轻一代如果只看这些,会不会真的变笨?
7、
全社会包括精英阶层,都已经沦陷于那些不停地追求短时间的刺激和爽感的短视频了。
不只是中国,全世界都是这样。以前咱们老说那些霸道总裁的爽文爽剧,好像就是在中国没受过文化的阶层特别喜欢。后来发现杀到全球都管用,中国做这些内容的杀到全球都管用。美国人太喜欢了。
8、
我们的核心收入是给汽车厂商、游戏厂商、手机厂商拍样片,这个钱我们都很乐意赚,这个是最赚钱最稳定的。
9、
汽车手机数码这种自媒体,你会发现超级难站着挣钱。因为你是观点的输出者,观众是来看你评测、看你来讲这个东西好不好的。但其实厂商只想你讲好的。
当然你一开始可以保持中立,优缺点都讲,直到有一天厂商拿一笔大的预算来找你。
我们跟厂商有合作。我们评测本身确实不收钱,但是现在有的时候是厂商雇我们去拍样片,跟我们拍样片时,他会问你能不能出个评测,这个时候会稍微有点难办,这是我们最近遇到的一个难题。评测必须好的坏的都说,但是你只要说一句坏的,厂商就不愿意给钱了。
但是因为我们体量已经相对比较大了,影响力大,我们可以讲坏的。但就是你会有点意识到,他其实并不是真的想找你拍那个样片,他就想要你这个评测,他想要你这个曝光。这就拧巴了,其实我们已经算是比较好的,我们尽可能羊毛不出在羊身上。
10、
如果你的内容做得足够精彩和有足够多看的人,你完全拒绝这类合作也是可以的。但现在绝大多数自媒体做不到。
怎么抵得住这个诱惑吗?你做得足够精彩,足够多的人看了,对面的价码也在不断加。他说我给你一千万,你接不接嘛?
11、
中国的 SaaS 太难做了,SaaS 就是订阅制,这个东西特别难做。
我们这个时代,就是用户不愿意为内容付费,你必须得想办法。
12、
内容行业的最大问题是没有规模效应,你为别人出一期内容,收一笔钱,就算赚得多,它是没有规模效应的。每一期都要给厂商想个新的创意,这是个巨累无比的事情。
怎么样实现规模效应呢?我们最终的答案是衣服。我现在身上穿的衣服就是我们的自有品牌。
我们的T恤今年能卖到几十万到上百万件,已经超过大部分服装厂商了。今年单款可能到20万件,但是我们品类很多,所以这是我们今年跑出来的一条路。
我发现电商可以靠规模效应,因为电商最重要是获客,这个我们有优势。
13、
美国的野兽先生做巧克力,我去了他那边看了以后,意识到真的可以奏效。他们巧克力能卖到人民币百亿一年。
现在去线下任何一个国外的超市,你只要走进去,你会看到他的巧克力摆在最前面。我吃过,挺好吃的。
重点是在于他的获客成本会比别家低很多很多,而且溢价也多一点。
14、
我们发现做硬件特别难。我们做过硬件,得出的结论就是,只要有电源的东西都得很小心。
只要有电源,你会发现品控、东西复杂度就迅速上去了,然后利润也保证不了。
15、
我们确实没有融资。很多人给我们开过很高的价码,有特别大的平台给我们特别高的价码,就是一亿往上很多的这种。
我觉得,内容公司的扩张,钱没有太大帮助。你拿了钱,就是相当于把你同事一起卖了,然后换了钱。
你可以用钱收购一堆团队,但是内容不是越多人就越好。最终你只是一个提款机,给投资人打款,帮他接商务推广而已。
16、
我把长视频和短视频当作 X 轴,把专业观众和大众观众当作 Y 轴,这样就有四个象限。我的目标是每个象限都有一个对应的账号,把这四个象限全部都吃透。
17、
我们现在的利润状况挺好的,现金流还是非常正的,整体运营都还是挺稳定的,也不用融资。
我其实想探索自媒体的上限,就是我有点想探索这个点。假如我做服装我能做到多大?假如我做商业型的内容或者广告,我们最高能报到多少?
全世界最成功的视频作者就是野兽先生,他们一年的收入是百亿人民币级别。
18、
赚钱就赚钱,播放量就播放量,这两个必须分开。你要做爆款内容,就别想做商单,你要做商单,就不要经常去想做爆款内容。这两个结合的确实有,但是很少能够做到,容易两头不讨好,内耗折磨自己。
19、
我觉得,自媒体最大的修炼的点是大众情绪感知。你必须能感知大众的情绪,才可以获得增长,这很难。
我们的选题,必须是有高受众的内容。
20、
短视频的5秒留存最重要,只要一个人看不到5秒,这个作品就废了。
长视频最重要的是三个指标。(1)CTR(基础点入率)就是看到你封面的人,有多少会进来;(2)AVD(平均用户观看时长)就是观众平均能停留多久;(3)平均播放百分比,就是观众平均看到百分之几走了。这几个指标能够维持住的话,内容就是好的。
21、
我一直有个理念,就是短视频已经证明比长视频的受众更大,然后有什么东西能比短视频更好呢?我认为就是把短视频拼成长视频的短视频合集。
比如说,车祸视频有很多人喜欢看,但是车祸集锦视频看的人更多,因为它不需要有滑动的这个操作。
人是越来越懒的。短视频需要划动,但整理好的短视频合集就不需要划。每个话题都是你感兴趣的,那当然是更优质的一个存在,所以这个内容形态是更领先的。
短视频拼成一个长视频,你预测到观众会对下一个短视频感兴趣,所以你把它拼起来,变成一个长视频。以前长视频是花很长时间讲一件事,现在长视频是不断转场给你讲八件事。
22、
AI 这玩意儿,你会渐渐发现一个很恐怖的事情,就是你的努力,以前的努力,十年的努力,其实在 AI 面前配不上,你变得没有价值,你的努力变得没有价值。
AI 打破了一个最核心的点,就是努力有回报,现在没有回报了。它是全知全能的,你的学习能力都比不过它的模型进化的速度。
我觉得大家现在还坚持说,我手做的比 AI 做的好,那和以前老妈说洗衣机洗的没有手洗的干净,不是一样的吗?那不是笨蛋吗?
23、
AI 大面积的落地,最多就是两年里面的事情。
我们的工作流里,AI 会先替代的岗位是调研和制图,制图就是做视频封面,已经不怎么需要人了。自动化拍摄目前还有点距离,但也不是很远,AI 生成电商图那些也很成熟了。
AI 剪辑也可以,剪了十年的非常优秀剪辑师,AI 绝对能在两年内替代掉。
我觉得,内部推动学习使用 AI,强调是没用的,主要靠员工的个人意识,不懂的人就是不懂,懂的人就已经疯狂在用了。我们公司5%的人已经懂了,还有95%的人没有意识到这个恐怖性。
24、
我主要使用 ChatGPT,用于文稿的校验和真实性核查,AI 的真实性核查比人好多了。生成类 AI 我不怎么用。
我在疯狂学 AI,一直在看,哪怕没有亲自上手,我也是全行业的 AI 都在了解。
25、
我们这行的从业人员在 AI 时代最核心的竞争力,还是真实性的记录,就是讲故事的能力,AI 长时间连续性还是差一点。
创意是绝对不安全的,这是我的观点。不在于你的创意好不好,而在于有这么多人现在加入了这个战场,你怎么确定你的创意是安全的?
我觉得最安全的是人生经历,AI 对你的信息收集是不完整的,这个时候你就具有独立性。
10月10日,罗永浩的新节目《罗永浩的十字路口》,邀请了嘉宾"影视飓风"创始人 Tim(潘天鸿)。
他们进行了一场对谈,Tim 从头部 UP 主的角度,分享自己对视频行业怎么看,有意思的内容非常多。
他们谈了三个小时,谈得非常深入尽兴,整理成文字稿有六、七万字。想看全文的同学,自己网上找,也可以下载字幕文件或者 AI 转录。
下面是我的摘录,尽量囊括那些我觉得有意思的点。下面主要是 Tim 的叙述,也包括一些罗永浩的话,出于篇幅和阅读流畅性的考虑,就不一一注明了。
一、短视频的流行,导致了表达极端化
1、
短视频的传播能力比长视频强很多。
人的本性就是追求更高的信息密度,更容易接受短视频。但是只追求传播能力,最终就是博眼球,表达就会极端化。
这两年我们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,做视频封面也只能跟着极端起来,不然别人根本不会点进来。那我直接输给营销号了,我都不用看里面内容,我就输给他了。那怎么办?
标题党这件事儿变得史无前例的重要。
2、
这两年视频的响度比十年前响了超级多。所有人都在偷偷把音量往上拉一点,音乐再往上拉一点。所以导致所有视频平台大家都在比谁叫得更响,这个响度比10年前要响了很多很多。
所有的平台都在疯狂的竞争电平(音量),因为你第一秒就要让他感受刺激。
3、
现在手机有 HDR,就是屏幕变亮的这个功能,本来是为了看视频体验更好,但现在所有的广告都开始用,HDR 会特别亮。
有一瞬间你会感觉你刷到朋友圈里面某个东西会特别亮,或者看到一个平台上面特别亮。这是因为厂商开始用 HDR 广告抢你的注意力。
我的手机亮度本来是合理的,偶尔刷到一个 HDR 片子的时候,闪光让眼睛就特别疼。但是这件事可能会导致大家都使劲 HDR,该上不该上都上,最后就全是刺激眼睛的东西。
4、
还有一个例子,摇一摇跳转广告,这我觉得超级逆天。张衡都不用发明地动仪了,我在桌上放8台手机,哪边打开广告了,哪边地震。
这就是网络的表达极端化的结果。因为博眼球的一方最终会胜利,所以各方都想尽一切办法赶上。
二、互联网的平民化和碎片化
5、
在五年以前,我认为互联网在乎精英式表达,就是特别漂亮的置景,以及你讲话要侃侃而谈,给人一种精英高高在上的感觉。
但是这两年,我明显感觉做内容你必须要接地气的平视化表达。就比如说,拍 vlog 我就是直接拿着相机拍我自己,大家已经开始拒绝精英式高密度表达,接受平视的表达。
6、
互联网起来之后,越来越产生了大量的碎片化内容。以前是有碎片化,也有大部头的内容,但现在读者越来越满足于那种即时的兴奋。
现在超短的视频火到大家可以一晚上刷6个小时,我也有一点不安的感觉。年轻一代如果只看这些,会不会真的变笨?
7、
全社会包括精英阶层,都已经沦陷于那些不停地追求短时间的刺激和爽感的短视频了。
不只是中国,全世界都是这样。以前咱们老说那些霸道总裁的爽文爽剧,好像就是在中国没受过文化的阶层特别喜欢。后来发现杀到全球都管用,中国做这些内容的杀到全球都管用。美国人太喜欢了。
三、如何对待商单
8、
我们的核心收入是给汽车厂商、游戏厂商、手机厂商拍样片,这个钱我们都很乐意赚,这个是最赚钱最稳定的。
9、
汽车手机数码这种自媒体,你会发现超级难站着挣钱。因为你是观点的输出者,观众是来看你评测、看你来讲这个东西好不好的。但其实厂商只想你讲好的。
当然你一开始可以保持中立,优缺点都讲,直到有一天厂商拿一笔大的预算来找你。
我们跟厂商有合作。我们评测本身确实不收钱,但是现在有的时候是厂商雇我们去拍样片,跟我们拍样片时,他会问你能不能出个评测,这个时候会稍微有点难办,这是我们最近遇到的一个难题。评测必须好的坏的都说,但是你只要说一句坏的,厂商就不愿意给钱了。
但是因为我们体量已经相对比较大了,影响力大,我们可以讲坏的。但就是你会有点意识到,他其实并不是真的想找你拍那个样片,他就想要你这个评测,他想要你这个曝光。这就拧巴了,其实我们已经算是比较好的,我们尽可能羊毛不出在羊身上。
10、
如果你的内容做得足够精彩和有足够多看的人,你完全拒绝这类合作也是可以的。但现在绝大多数自媒体做不到。
怎么抵得住这个诱惑吗?你做得足够精彩,足够多的人看了,对面的价码也在不断加。他说我给你一千万,你接不接嘛?
四、自媒体如何赚钱
11、
中国的 SaaS 太难做了,SaaS 就是订阅制,这个东西特别难做。
我们这个时代,就是用户不愿意为内容付费,你必须得想办法。
12、
内容行业的最大问题是没有规模效应,你为别人出一期内容,收一笔钱,就算赚得多,它是没有规模效应的。每一期都要给厂商想个新的创意,这是个巨累无比的事情。
怎么样实现规模效应呢?我们最终的答案是衣服。我现在身上穿的衣服就是我们的自有品牌。
我们的T恤今年能卖到几十万到上百万件,已经超过大部分服装厂商了。今年单款可能到20万件,但是我们品类很多,所以这是我们今年跑出来的一条路。
我发现电商可以靠规模效应,因为电商最重要是获客,这个我们有优势。
13、
美国的野兽先生做巧克力,我去了他那边看了以后,意识到真的可以奏效。他们巧克力能卖到人民币百亿一年。
现在去线下任何一个国外的超市,你只要走进去,你会看到他的巧克力摆在最前面。我吃过,挺好吃的。
重点是在于他的获客成本会比别家低很多很多,而且溢价也多一点。
14、
我们发现做硬件特别难。我们做过硬件,得出的结论就是,只要有电源的东西都得很小心。
只要有电源,你会发现品控、东西复杂度就迅速上去了,然后利润也保证不了。
五、Tim 的目标
15、
我们确实没有融资。很多人给我们开过很高的价码,有特别大的平台给我们特别高的价码,就是一亿往上很多的这种。
我觉得,内容公司的扩张,钱没有太大帮助。你拿了钱,就是相当于把你同事一起卖了,然后换了钱。
你可以用钱收购一堆团队,但是内容不是越多人就越好。最终你只是一个提款机,给投资人打款,帮他接商务推广而已。
16、
我把长视频和短视频当作 X 轴,把专业观众和大众观众当作 Y 轴,这样就有四个象限。我的目标是每个象限都有一个对应的账号,把这四个象限全部都吃透。
17、
我们现在的利润状况挺好的,现金流还是非常正的,整体运营都还是挺稳定的,也不用融资。
我其实想探索自媒体的上限,就是我有点想探索这个点。假如我做服装我能做到多大?假如我做商业型的内容或者广告,我们最高能报到多少?
全世界最成功的视频作者就是野兽先生,他们一年的收入是百亿人民币级别。
六、视频的选题和指标
18、
赚钱就赚钱,播放量就播放量,这两个必须分开。你要做爆款内容,就别想做商单,你要做商单,就不要经常去想做爆款内容。这两个结合的确实有,但是很少能够做到,容易两头不讨好,内耗折磨自己。
19、
我觉得,自媒体最大的修炼的点是大众情绪感知。你必须能感知大众的情绪,才可以获得增长,这很难。
我们的选题,必须是有高受众的内容。
20、
短视频的5秒留存最重要,只要一个人看不到5秒,这个作品就废了。
长视频最重要的是三个指标。(1)CTR(基础点入率)就是看到你封面的人,有多少会进来;(2)AVD(平均用户观看时长)就是观众平均能停留多久;(3)平均播放百分比,就是观众平均看到百分之几走了。这几个指标能够维持住的话,内容就是好的。
21、
我一直有个理念,就是短视频已经证明比长视频的受众更大,然后有什么东西能比短视频更好呢?我认为就是把短视频拼成长视频的短视频合集。
比如说,车祸视频有很多人喜欢看,但是车祸集锦视频看的人更多,因为它不需要有滑动的这个操作。
人是越来越懒的。短视频需要划动,但整理好的短视频合集就不需要划。每个话题都是你感兴趣的,那当然是更优质的一个存在,所以这个内容形态是更领先的。
短视频拼成一个长视频,你预测到观众会对下一个短视频感兴趣,所以你把它拼起来,变成一个长视频。以前长视频是花很长时间讲一件事,现在长视频是不断转场给你讲八件事。
七、AI 的冲击
22、
AI 这玩意儿,你会渐渐发现一个很恐怖的事情,就是你的努力,以前的努力,十年的努力,其实在 AI 面前配不上,你变得没有价值,你的努力变得没有价值。
AI 打破了一个最核心的点,就是努力有回报,现在没有回报了。它是全知全能的,你的学习能力都比不过它的模型进化的速度。
我觉得大家现在还坚持说,我手做的比 AI 做的好,那和以前老妈说洗衣机洗的没有手洗的干净,不是一样的吗?那不是笨蛋吗?
23、
AI 大面积的落地,最多就是两年里面的事情。
我们的工作流里,AI 会先替代的岗位是调研和制图,制图就是做视频封面,已经不怎么需要人了。自动化拍摄目前还有点距离,但也不是很远,AI 生成电商图那些也很成熟了。
AI 剪辑也可以,剪了十年的非常优秀剪辑师,AI 绝对能在两年内替代掉。
我觉得,内部推动学习使用 AI,强调是没用的,主要靠员工的个人意识,不懂的人就是不懂,懂的人就已经疯狂在用了。我们公司5%的人已经懂了,还有95%的人没有意识到这个恐怖性。
24、
我主要使用 ChatGPT,用于文稿的校验和真实性核查,AI 的真实性核查比人好多了。生成类 AI 我不怎么用。
我在疯狂学 AI,一直在看,哪怕没有亲自上手,我也是全行业的 AI 都在了解。
25、
我们这行的从业人员在 AI 时代最核心的竞争力,还是真实性的记录,就是讲故事的能力,AI 长时间连续性还是差一点。
创意是绝对不安全的,这是我的观点。不在于你的创意好不好,而在于有这么多人现在加入了这个战场,你怎么确定你的创意是安全的?
我觉得最安全的是人生经历,AI 对你的信息收集是不完整的,这个时候你就具有独立性。